网站地图|收藏本站|在线留言|腾讯博客|新浪博客您好,欢迎来到凤谷官网!

凤谷

新型烧结技术突破者Regenerative furnace expert

全国咨询电话0510-88818999
180-5158-2312

更少能源更多能量
当前位置:首页 » 凤谷资讯中心 » 行业资讯 » 郭朝晖—对智能制造落地的思考

郭朝晖—对智能制造落地的思考

文章出处:e制造责任编辑:江苏凤谷节能科技有限公司www.fg-furnace.com人气:-发表时间:2015-11-06 08:38【

江苏凤谷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 最近几个月,我一直考虑智能制造如何落地的问题。下面的文章,是对几个月思考的一个总结。文章的前半部分,整理了一下智能制造的逻辑;后半部分则谈到落地的问题。落地的要求是:针对现实问题、有可操作性、有经济价值。现在看来,操作起来的难度是蛮大的。

智能制造是以数字化、网络化为特征的生产体系。

特别应该提醒的是:这一定义,与传统上理解的“人工智能”是有差距的(3D打印被划归智能制造技术,就是这个原因:其实,本轮智能制造强调的是Smart 而不是Intelligent)。

广义的智能制造体系包括智能的产品以及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,如智能的生产制造、智能供应链、智能的研发和服务。手机、机器人、智能家居等智能产品,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体现“智能”;但这并不是智能产品的全部。

在笔者看来,智能产品之所以重要,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需要靠智能产品与智能生产制造、智能供应链、智能研发和服务配套,通过信息交互(如通报产品和零件的位置与状态)体现相关过程的智能。否则,离开智能产品,这些过程的智能化是“一个巴掌拍不响”。在此,CAD、PLM等技术是形成、管理智能产品(其实是数字化产品)的支撑工具;ERP、MES则是将产品与智能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的技术。

狭义的智能制造过程即生产制造过程,包括智能的设备、车间、产线、工厂等相关技术。在理想的情况下(设备状态良好、足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),离散制造业的智能生产过程完成的信息交换包括:(智能)产品相关部件的位置和加工状态、设备的加工进程(忙碌程度)。这两类信息的作用是支持个性化定制的生产组织和能源调度。RFID技术成为热点,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。

理想状态很简单,但现实却往往要复杂得多。现实中,不仅需要知识产品或部件的位置信息,还可能遇到各种麻烦:产品质量问题、设备健康问题以及各种干扰。也就是说,设备可能并不能完全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、产品质量也会出现各种问题。这些问题如何解决?显然,要解决这些问题,就不仅靠RFID就不够了。于是,物联网的含义开始拓展到智能设备等方面了。

对于这种问题,可能有两类场景:一类主要靠人工的巡检、另外一类是无人工厂——在我看来,前面一类是工业4.0的低端,后面一类则是工业4.0的高端。显然,后者的难度要大得多。现在炒作的很多技术,应该主要是针对后者的,如工业大数据平台、设备监测与自诊断技术。当然,在这两类场景之间,可能还会有许多中间状态:有人监控,但却是集中监控、靠移动通信监控等等。我们区分这些状态,是因为困难的程度不一样,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。

如前所述,这些知识是从人脑中来的——不能倚重于从数据中提炼知识:

其实,数据的作用是验证、矫正、精细化人的知识,是知识系统的必要补充,而不是主体。这时,可能会遇到一个瓶颈:拥有知识的技术人员,不知道怎么把自己的知识沉淀到机器当中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恐怕需要做两件事:第一件事是建立知识沉淀的标准,便于领域技术人员标准化的描述自己的知识;第二件事是组建专职的部门,负责知识的沉淀。这样,在未来的企业中,就要有两类“知识工作者”:负责产生知识和沉淀知识——沉淀成计算机能够懂的知识。这种做法,很可能需要企业进行组织结构的改造:原来的部分研发、服务和现场技术人员,主要用来解决具体问题,现在则专职从事“知识生产”。这样的组织设计,既解决了人的知识如何向计算机沉淀的问题,又解决了人的主动性问题。事实上,如果一个企业的很多人员都是从事这类工作的,这个企业就自然完成了向“研发”和“服务”的转型。

这样做,很可能会增加人力资源的投入。其实,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。我们不妨设想:如果10,000人的企业,只有几十个人从事“知识生产”,能叫做“完成转型”吗?

华为被称为研发型企业,因为华为的十多万员工中,有8万多人从事与研发相关的工作。当然,能否做到这一点,关键是看企业创造知识的价值有多大。这应该与行业的特点有关。

过去人们也谈到知识管理。但这些知识主要是给人看的。对智能制造过程,知识是给计算机用的、计算机必须懂得这些知识。人们经常问:计算机怎么能懂呢?其实,“计算机懂得”是个拟人化的说法,说的专业一点,就是:这些知识是软件化的模型。这样,计算机自然就会懂了。模型需要输入变量,这些变量就是前面所说的“信息”。也就是说,信息是根据模型的需求来取得、规范的,而不是先有了信息再考虑怎么去用。获得相关信息的过程,可以理解为工业4.0所说的“信息集成”:注意,这个集成是有针对性的,是为模型服务的,而不是信息的随意堆砌。而信息和模型,应该就是工业4.0所反复强调的、CPS中“CYBER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,我们很可能还会遇到一个问题:用户的信息怎么获得?用户凭什么给你他的信息?用户怎么知道该告诉你什么?这两个问题其实蛮关键的。要解决第一个问题,需要有商业模式的设计和创新:用户把信息告诉你,需要获得利益——或者说,需要我们将获利适度地分给用户。也就是说,获取用户的信息是要有成本的。其次,用户其实并不知道该告诉你什么,需要我们去引导用户提出问题——如何引导用户,这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。

另外,这个体系如果能够正常运行,可能会沉淀成千上万条知识。这些知识可能会有冲突、可能会包含不合适、过时的知识。同时,如果商业模式设计不合理,企业不仅不会赚钱,还会亏钱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?笔者认为,或许应该采用“知识自动化”的思路。显然,我这里说的知识制动化,和传统的提法不同:不是自动地获得知识,而是自动地管理知识。这或许是个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。

为什么要智能地管理知识和信息呢?道理是:信息社会其实不缺少知识和信息,但是:信息和知识太多,人的关注能力却有限;信息和知识之间互相矛盾,难以取舍。这个问题不解决,就很难把知识用在流程中。例如:笔者搞过多年的数据建模,遇到的困难就是:很多结果似是而非、模型和公式很多但应用范围模糊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“知识”和“信息”的质量很差,就难以大规模、自动化、系统性地用到智能化的过程中。

过去,生产车间的工人以操作工为主。未来的车间可能以产品的检验、设备的维修维护为主。当然,其前提是企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。有人说,精益生产是工业4.0不可逾越的阶段。大体就是这个意思。

一般来说,产品质量问题越多、设备问题越多,走向智能化的难度一定就会越大。有些行业(如钢铁行业)的特性决定了,其产品质量几乎无法达到理想的6sigema水平。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?现在看来,即便工业4.0的白皮书也没有深入研究这个问题,需要我们自己来考虑。

要解决这些问题,加强对设备和产品质量的自动检测是肯定的。但除此之外,还要尽量采取其他的手段。包括:通过产品设计(如大规模定制),从源头上减少缺陷产品产生的数量;通过生产环节和参数的重新设定,减少不合格产品的产生;通过产品与用户的合理匹配,减少质量损失。目前,要做到这三点,缺少的是必要的知识和信息。

所谓信息,包括用户的使用信息、设备的状态信息和产品的质量信息;所谓知识,包括用户需求对质量的要求;设备状态和工艺参数对质量的影响这两个方面。由于各种原因,我国企业对这些知识的积累不够、信息了解不全。而这些问题,应该通过智能制造来推进。

事实上,人们在口头上一直重视知识积累和信息互联。但行动中却是两码事了。究其原因,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动力:知识积累与创造价值之间存在一条鸿沟;知识积累与个人评价不能结合起来。也就是说,本质上是缺乏动力的。然而,“智能制造”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动力。

从工厂的层面来看,上述问题的智能是通过这样的逻辑来实现的:(用户、设备、产品、成本)信息驱动知识(也就是模型),在决策中体现智慧。某种意义上说,这是一种新的智能,我称之为“见多识广”的智能——与传统的“符合学派”、“联接学派”不同的智能,但可以看成“行为学派”的发展与延伸。

这种智能并不体现在多步骤的深入推理、也不体现在知识的学习:事实上,体系中的知识,是从人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,或者是通过实验研究获得的。虽然知识的推理不深刻,但知识量很多,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外部变化,故而显示出智能的特征。

这种智能的本质,是把人脑总碎片化的知识放在计算机中,让计算机成为一个“超级专家”,让个人的知识变成企业的知识。由于这种知识是直接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,所以能够直接产生价值。故而,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动力将会大大增加。要实现这种智能,关键是要解决信息和知识的来源和管理问题。

那么,如何做知识自动化呢?

在我看来,知识自动化首先要将知识标准化:这就像安卓系统上要做APP STORE。这些APP必须具有一定的“自治”性,自己知道什么时候启动自己;这些APP还要“守规矩”,不要互相打架,要符合系统的要求;当然,系统不仅要订规矩,还要有“监察”,要剔除那些可能产生问题的知识:特别地,要在知识运行之前剔除,尽量避免在运行过程出现问题。当然,事先避免是比较难的,故而需要对知识的运行过程加以监控、评价。如果运行中一旦出现问题,要交给人类专家进行“仲裁”........


凤谷工业炉集设计研发,生产销售,培训指导,售后服务一体化,专利节能技术应用,每年为企业节省40%-70%的能源成本,主要产品加热炉,工业炉,节能炉,蓄热式炉,垃圾气化处理设备,欢迎致电咨询:0510-88818999